网站的诞生
世界上有多少个网站?
WebTribunal 平台给了一个统计:20 亿!,是的,当你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全世界的网站数量已经突破 20 亿了。
世界上互联网第一个网站是在 1991 年上线的,没有人能够想象万维网将如何主宰我们的生活。1991 年只有 10 个网站。到 1996 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 200 万,而今天,估计已飙升到 20 亿个网站。
1996 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大学启动了一个名为 “BackRub” 的研究项目,这是 Google 搜索引擎的前身,随后于 1998 年正式成立并推出 Google Search,从此打开了用户获取信息的大门,人们可通过 Google 搜索到网络上所有公开的信息,也因此造就了互联网的繁荣。
网站的未来
WWW 互联网本着自由、链接、共享的精神,吸引了全球超过 51% 的人口接入互联网,网页总数高达 42 亿个,分布在 820 万台网络服务器上。网站的开发语言超过 200 种,但在整体数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只有:英语、中文、俄语、德语和日语。
WWW 网站在 2000 年 Web1.0 时代得到第一次爆发,同时在 2012 年 Web2.0 时代再一次大爆发,仅 2013 年一年,互联网规模就扩大了三分之一,此后便一直保持高速扩张态势。三年后,全球网站数量已突破 10 亿大关。每分钟约有 380 个新网站上线,这意味着每天新增网站数量高达 547,200 个。
之后随着一些超级平台的崛起,WWW 独立站的活跃度有所下降,流量开始集中在几个集中的大平台上,国际上的超级平台有 Google + Youtube + 维基百科,以及 Facebook,而国内则主要集中在腾讯系、百度系、阿里系和后来崛起的头条系、美团、京东等平台。
这些超级平台通过自身强制的管理规定和封闭的信息分享路径,与WWW互联共享的精神越走越远, 普通网民被动的变成了他们赚钱的工具,天下苦互联网久矣,而转机可能就在现在:AI LLM 大模型的崛起。
AI 大模型自有一套获取信息的途径,它不再依赖超级平台的数据,而是再一次倚重独立站的信息,以及通过 MCP、API 等方式打通各个渠道的数据,因此 AI 大模型将重新改变流量的逻辑,WWW 独立站的春天将再次到来。
Baklib 的诞生
2015 年 8 月,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正式发布,明确将大数据定位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这一政策信号点燃了我们投身数字浪潮的热情。同年 9 月 28 日,我与合伙人共同创立探码科技,誓要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开辟一席之地。
此后数年,我们聚焦数据 “生产 - 加工 - 存储 - 应用” 全链路,相继推出 3 款产品,并在制造业、金融业、产权市场斩获多个大数据项目。然而,市场反馈却不尽如人意 —— 彼时国内多数企业尚未完成数字化转型,“无数据可用” 成为行业普遍困境,缺少核心数据支撑,大数据业务自然难以落地。
在持续的市场探索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关键事实:非结构化数字内容占企业数据总量的 80%。从图形设计、文档编写到方案撰写、汇报产出,企业日常工作的核心载体正是这些分散的数字内容。但市面上始终没有一款产品能解决其全流程管理痛点:Office 系列虽能高效生产文档,却缺乏协同与共享能力;各类协同知识管理工具虽侧重内部权限管控,却严重牺牲了外部输出体验。我们深刻意识到:将数字内容转化为数字资产的核心,在于 “数字体验”—— 唯有搭建流畅的体验场景,才能让这些沉淀的内容高效循环,真正释放数据价值。
当时企业面临的四大核心痛点,更坚定了我们的方向:
内容孤岛:文档、图片、视频分散于不同系统,缺乏统一管理入口;
效率低下:查找困难、版本混乱、协同受阻,严重拖累团队协作;
体验割裂:官网、文档、客户支持、移动端体验不一致,损害品牌一致性;
AI 落地难:80% 的 AI 工作量耗费在数据准备阶段,非结构化数据治理缺失。
正是基于这些行业痛点,探码科技推出旗下核心产品 ——Baklib。作为国内首个一站式新一代企业数字内容体验云平台,Baklib 聚焦 AI 知识库、企业建站、内部文档管理、客户支持、产品支持等核心场景,致力于将企业分散的数字内容转化为可视、可管、可用的数字资产,为企业拥抱 AI 大模型时代筑牢数据基础。其核心优势直击行业痛点:AI 智能搜索破解查找难题,低代码高可定制性适配多元场景,企业级安全策略保障数据合规。
如今,数字内容管理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美元,年增速超 15%。AIGC 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带来数字内容的 “无限供给”,更让企业的内容管理挑战升级,Baklib 的应运而生恰逢其时。
Baklib 的十大创新
作为新生代内容管理平台之一,Baklib 一经推出就深受国内知识密集型科技企业的信赖,用于管理高度复杂的内容需求。值庆祝 Baklib 诞生 5 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一下该平台的一些首创和亮点。
1.独创的“三层架构”设计
Baklib 独创的【资源库 + 知识库 + 应用库 】三层架构。 实现了数字资产、知识内容和应用场景的无缝连接,确保企业内容从原始素材到结构化知识,再到最终应用(如门户、官网、帮助中心、Wiki)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
2.多场景的数字体验
体化构建多场景的数字站点构建,如在线帮助中心、客服知识库、客户社区、企业 Wiki 等。无需多套系统,一个平台即可满足企业对外(客户体验)和对内(员工效率)的所有内容需求。
3 低代码高度可定制
纯粹的 Headless 并不受国内开发人员的青睐,于是 Baklib 从一开始就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模板 + 低代码】开发平台,允许企业在不深入编码的情况下,高度定制界面的样式和内容展示方式,满足品牌统一和个性化需求。并结合 WYSIWYG(所见即所得)编辑,刚好满足技术人员的可定制性以及运营人员的可操作性。
4.统一的内容中台
构建 “单一内容源 + 多渠道输出” 的中台模式:企业所有数字内容只需上传一次,结合一套完整的 API, 即可同步分发至官网、APP、微信公众号、客户支持系统等多渠道,避免 “同一内容多平台重复上传、版本混乱” 的问题,实现 “一处更新,全域同步”。
5.AI 智能搜索与问答
将 AI 搜索能力内置于平台,员工和客户可以通过 AI 搜索从内容中台获得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高质量答案,极大地提升了知识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而非简单的关键词匹配。关键是你不需要掌握 RAG 和大模型技术,只需要接入大模型的 API 即可完成。
6.轻松管理数百个网站
鉴于 Baklib 内容中台化的架构设计,它解决了管理多个品牌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多语言网站这个看似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协同内容增长,促进页面结构高度定制、内容重复可利用,并提供高质量的客户体验。
7.多个交付模式
一旦客户加快了对云的采用,Baklib 就会以完全基于云原生服务快速部署,支持内容即服务 (CaaS) 部署模型。平台基于多租户架构设计,提供在线 SaaS、独立部署、OEM 数字体验加速器等重要功能,以处理分布式员工队伍、分散于世界不同角落的交付端点。
8.构建生态系统
关键营销系统之间的集成对于支持连贯的客户体验以及平稳的后端运营至关重要。Baklib 的集成框架建立在 Baklib 的互操作性历史基础之上,它与广泛的系统集成,包括 DAM、CRM、视频、MRM、营销自动化、营销活动管理、文档管理、ERP、HR 、PIM 、企业搜索和许多其他技术。
9.混合 Web 和结构化内容
像 DITA 这样的结构化内容太过专业,Baklib 构建了一套“知识片段 - 知识库 - 多站点”的渐进式内容结构化,最大化内容引用和复用。因此你可以构建专业的结构化内容,也可以直接构建引人入胜的 Web 营销内容,以便提供端到端内容体验旅程——涵盖品牌、产品、客户和员工。
10.推动 AI 创新
将 AIGC 功能内置于员工工作台,支持实时创作、多语言翻译、文本优化、总结提取等功能,降低创作门槛,提升内容产出效率。同时,探索 AI 代理(Agents)技术,实现文档自动生成、智能答疑;升级多渠道发布(MCP)功能,根据内容属性自动适配不同平台发布形式,增强企业智能化运营能力。
Baklib 继续处于内容管理技术创新的前沿,吸引其他公司跟随我们的步伐。我们运用 5 年的丰富经验,最终制造出一款能够应对任何挑战和满足任何需求的产品。展望未来,我们致力寻找方法确保 Baklib 始终是全球企业的首选,并对光明的前景感到兴奋。